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生物所基因资源团队赴红河州开展疣粒野生稻的调查、收集和保护
作者:张云2023年11月27日点击数:3327
    野生稻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野生稻遗传资源对中国的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科技部项目-疣粒野生稻保护的工作需求,以及农业农村部云南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云南省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云南省野生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工作需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基因资源团队首席程在全研究员带队,于2023年11月21日-23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开展疣粒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生物所张云副研究员、研究生江慧、红河州的李文发、李成光等一行9人参与了此次调查。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野生稻分布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2种气候,其特点: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2042.4mm,日照时数高达2040.4 h。气候湿热,全年光热充足基本无霜,植被丰富,生生态环境非常适合野生稻生长。本次调查发现,这里山高坡陡以红壤土为主,疣粒野生稻居群主要成片分布在海拔530米~700米的橡胶林、芭蕉林和竹林为主的半山坡。调查组将具有代表性的疣粒野生稻植株采集下来,保留部分原生土,单株保存并做好标记,共采集代表性疣粒野生稻35株带回资源圃进行集中保护。

    疣粒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始祖,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拥有改良栽培稻的超凡能力,对白叶枯病免疫、高抗细菌性条斑病、抗褐飞虱、旱生和耐荫等重要的生理生态特征,是发掘抗性基因和改良栽培稻的宝贵基因库,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之一。 但疣粒野生稻对生境要求较为严格“喜光怕晒,喜温怕热,喜湿怕水”。但是随着人类耕作区域的扩张、经济的发展和对热区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野生稻赖以生存的适宜原生境不断遭到破坏,其分布范围和居群规模大为缩减,疣粒野生稻自然居群急剧减少,面临灭绝危险,所以加强疣粒野生稻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审核:李树红)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