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生物所在沧源县开展水稻地方品种保护利用项目成果宣传与推广培训
作者:张斐斐2025年03月13日点击数:366
    为深入贯彻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进一步扩大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与农业农村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 GEF )项目"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云南省水稻地方品种保护利用示范"的项目成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推动相关水稻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生物所云南及周边作物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周边资源团队”)于2025年3月11日在沧源县召开 GEF 项目推广培训会。会议由生物所副所长、周边资源团队首席杨雅云研究员主持。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水稻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2022年全县水稻种植总面积约8万-10万亩。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水稻种植不仅是一项农业生产活动,更是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与当地民族的信仰、节庆、饮食及生态伦理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体系。每年稻谷成熟时(约农历八月至十月),佤族举行新米节,庆祝丰收并感恩自然神灵和祖先庇佑,象征生命延续与族群团结。
    沧源县主要种植的水稻地方品种如佤族红米、紫米耐旱性强,适宜山地旱作或雨养梯田种植。这些米粒呈暗红色,富含花青素和铁元素,口感略粗糙但香味浓郁。在佤族古歌《司岗里》的传唱中,记载着远古洪水后,人类依靠狗从天神处带回谷种,从而开启佤族红米种植历史的传奇故事。佤族尊崇稻谷有灵,收割时会在田中央特意留存一束稻穗,作为 “谷魂的栖息之所”;稻谷入仓前,还会以竹筒吹奏《唤谷魂曲》,恭迎谷魂归巢。佤族新米节、祭谷魂仪式已荣登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民族文化瑰宝。
    GEF 项目致力于挖掘和保护像沧源这样具有独特水稻遗传多样性区域的古老地方资源。在培训会上,学术交流氛围热烈。来自周边资源团队张斐斐副研究员介绍全球环境基金及其理念与关注重点、GEF项目"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背景及任务目标、项目执行3年来的经验做法(水稻绿色高效生产试验示范、稻+生态种养结合、从”农田到餐桌“产品销售),着重介绍了以利用促保护的 “元江模式”。来自元江县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工作站的刘彦红站长介绍了他们作为政府部门参与元江县水稻地方品种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同时,他也向与会者介绍了元江在野生稻资源和芒果等热带果树资源保护方面的进展、经验及规划。来自元江县羊街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王守亮主任则是向与会者介绍了GEF项目实施以来当地农民在地方种质保护意识、生物多样性认知、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提升及收入增长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进行了生动阐述。。
    针对沧源县旱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实际情况,团队成员汤翠凤研究员向当地农民进行“水稻旱作栽培技术”的培训,对水稻旱作过程的要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指导,切实满足了农民的技术需求。

    本次培训会来自元江县、沧源县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沧源县农业农村局、单甲乡政府、单甲乡安也村相关负责人、水稻种植大户、农民等共计6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与会人员一致达成共识:保护作物地方品种,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芯片”,对于保障粮食供应稳定、丰富粮食种类、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未来,项目组将通过在沧源开展水稻绿色高效生产试验示范,让当地丰富的水稻资源在科学种植模式下发挥最大价值,提升产量与品质的同时,为多样的水稻品种找到更适宜的生态位,进一步凸显水稻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从农田到餐桌” 产品销售策略,以期将沧源特色水稻资源推向市场,以经济效益驱动当地对水稻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各方将携手共进,持续深化 GEF 项目成果在沧源的落地应用,为推动水稻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事业贡献力量。(审核人:董廷伟)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