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守护种质资源,助力粮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所在勐海开展GEF水稻地方品种保护利用项目成果宣传与推广培训
作者:张斐斐2025年03月03日点击数:745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战略目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进一步扩大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与农业农村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 GEF )项目"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云南省水稻地方品种保护利用示范"的项目成果,提升项目实施成效,推动相关水稻多样性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生物所云南及周边作物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周边资源团队”)于2025年2月28日在 "世界茶树原产地"“滇南粮仓” 勐海县召开 GEF 项目推广培训会。会议由生物所副所长、周边资源团队首席杨雅云研究员主持。
    培训会上,项目负责人杨雅云简要总结了项目实施三年来的创新成果:在元江县构建的 "政府主导 + 科研支撑 + 社区参与" 三位一体保护模式,使当地2个种植历史悠久的水稻地方品种蚂蚱谷和红河紫谷实现提纯复壮,种植面积从不足 100 亩恢复至 1100 亩。通过集成应用 "稻鱼共生 + 有机肥替代" 生态技术,实现每亩增收500-800 元。"地方品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资源库。" 杨雅云介绍,团队已完成云南梯田稻作区200份地方品种的全基因组测序,有望挖掘出抗稻瘟病、耐低温等关键基因。这些资源为应对极端气候、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基因储备。
    来自周边资源团队张斐斐副研究员对全球环境基金及其理念与关注重点、GEF项目"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背景及任务目标、项目执行3年来的经验做法(水稻绿色高效生产试验示范、稻+生态种养结合、从”农田到餐桌“产品销售)和取得的成果(以利用促保护的水稻地方品种保护的元江模式)一一做了详细介绍。来自元江县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工作站的刘彦红站长分享了 "生态补偿 + 品牌溢价" 的创新机制:通过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使传统红米售价提升3倍,介绍了作为政府部门参与元江县水稻地方品种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以及该项目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自元江县羊街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王守亮主任则是向与会者介绍了GEF项目实施以来羊街乡坝木村当地农民对保护地方种质的意识、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以及农民收入等的影响及改变。本项目通过构建 "生态价值转化-品牌溢价增值-农户收益提升" 的闭环系统,实现种质资源保护从政府主导的 "输血" 模式向市场驱动的 "造血" 机制转变的初步探索。这种将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生态经济理论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在交流环节,与会者一起探讨了如何将水稻地方品种保护的元江模式有效应用于勐海本地。勐海县作为傣族稻作文化发源地,现存地方品种 38 个,其保护利用具有特殊价值。"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岩三胆表示,将借鉴元江经验,建立 "种质银行 + 文化遗产" 双保护机制,在勐遮镇建设活体基因库,配套开发 "稻作文化研学" 农文旅项目,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培训会议达成一致共识,保护水稻地方品种就是守护粮食安全的 "芯片"。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方品种蕴含的抗逆基因成为育种创新的关键资源。通过实施 "原地保护 + 迁地保存 + 数字化管理" 的三维保护体系,云南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 "中国方案",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贡献边疆智慧。

    本次培训会共有来自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双版纳州植保植检与土壤肥料工作站、景洪市绿色食品与乡村产业发展中心、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  农村能源工作站、西双版纳州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站、勐海县农业农村局、勐海县各基层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勐海县从事水稻种植的专业合作社代表、种植大户等共计6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审核人:董廷伟)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