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网站!
所内新闻
首页 > 所内动态 >所内新闻
生物所科技人员赴勐海开展水稻春耕生产技术指导
作者:汤翠凤2025年03月03日点击数:711
    当前正值水稻春耕的关键时期,3月1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副所长杨雅云研究员带领云南及周边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团队汤翠凤研究员、董超和张斐斐副研究员一行4人深入“滇南粮仓”勐海县开展云南省重大科技计划“云南特色稻麦豆作物重要性状鉴定技术研发与应用”和云南省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项目“优质粳稻品种选育”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以及水稻生产科技咨询活动。
    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勐海县常年种植水稻面积30万亩,今年早稻种植面积为9.42万亩,其粮食产能直接关系云南高原粮仓安全。目前,水稻生产普遍面临环节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季节性强,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缺乏、雇工难、用工成本高等逐步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瓶颈,针对当前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矛盾,团队重点研制优质稻品种及其配套轻简化栽培技术,采用轻简化栽培,对团队自育的云资系列品种在勐海县勐遮镇进行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试验及示范。
    在曼根村现代化育苗基地,团队专家现场指导种粮大户改进“叠盘暗化出苗”技术,通过优化种子处理工艺和精准控温措施,使成苗率提升至92%以上。采用机械化暗化育苗可节省60%的成本。杨雅云研究员介绍。在勐遮镇千亩示范基地,技术团队集成应用“精量机插+侧深同步施肥”技术体系,通过调控插秧机行距(30cm→25cm)、栽插深度(2.5cm→1.8cm)等参数,同步实施的测深施肥技术,将肥料利用率从35%提升至48%,预计每亩节肥15公斤,节水20%。
    团队专家针对不同新品种的特征特性,调整机插行距、栽插深度及取秧面积及适宜的基本苗等配套措施进行了现场指导,机插秧测深施肥技术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收的优点,在选用配套品种上,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我们构建的’良种 + 良机 + 良法 '三位一体技术模式,可实现单产提升11%、综合成本降低20%。”团队核心成员汤翠凤研究员介绍。
    此次技术实施和应用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意义:一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通过机械化作业,有效应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二是构建高原特色稻作技术标准,为西南稻区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三是推动粮食生产从 “数量安全”向“数量质量并重”跃升。

    目前,团队通过云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计划通过3年攻关实现“三个一”目标:选育1个亩产800公斤的突破性品种,构建1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创建1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培训800名新型职业农民,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西南屏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审核人:董廷伟)








微信二维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滇ICP备13000754号-1